- 中国核电:6月27日获融资买入6298.27万元
- 同花顺(300033)数据中心显示,中国核电(601985)6月27日获融资买入6298.27万元,占当日买入金额的27.01%,当前融资余额17.64亿元,占...
九月的菲律宾,接连的台风与汹涌的抗议,让国家处于极度脆弱与敏感的时刻。然而,就在这种关键时期,总统马科斯却突然“消失”了四天。外界普遍认为,他是在紧急寻找解决办法,甚至可能试图寻求“外援”。令人意外的是,他最终没有找到美国,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国。
这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。四天后,他的“复出首秀”,竟是为即将离任的中国大使黄溪连举办送行会。这场安排,既不像是一次主动的外交转向,更像是被多重危机逼入绝境后的求生之举。他的笑容、承诺,表面热情,实际上却带着浓厚的投机意味。
马科斯的“亲华表态”并非出于长远战略,而是被政治裂痕、社会怒火、经济困境与自然灾害联手推到边缘。
展开剩余82%第一重压力来自权力核心的动荡。
他的副总统莎拉·杜特尔特已经公开与他对立,因其父老杜特尔特的拘押问题不断施压。与此同时,马科斯的表弟、国会下院议长罗穆亚尔德斯因丑闻辞职,使他的政治基础动摇不已。更令人心惊的是,面对遍布全国的抗议浪潮,军方却选择按兵不动。这一幕让人想起当年马科斯父亲被军方抛弃的历史,潜藏的威胁让局势更加凶险。
第二重压力是民众的愤怒。
一宗涉及数十亿美元的防洪工程腐败案,彻底点燃了不满。从首都到二十多个主要城市,人潮汹涌,标语如“我们淹在水里,他们泡在香槟里”振聋发聩,总统府一度被抗议者围堵。警方大规模抓捕,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数百人被拘,但这只让民众对政府更加失望,执政合法性不断流失。
第三重危机是粮食短缺。
官方预测减产在即,粮食危机迫在眉睫。当政府向美国寻求粮食支持时,却遭到冷漠拒绝。所谓的“美国也减产”只是借口,实质上是在等待菲律宾陷入更深困境后,从中攫取更大利益。
第四重打击是突如其来的天灾。
9月22日,超强台风“桦加沙”登陆,数以万计的民众顷刻无家可归。在国内政治经济矛盾最尖锐的时刻,灾害无异于雪上加霜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马科斯与中国大使会面时,姿态显得格外矛盾。他像一个急于推销的商人,把“亲华”表态当作交易筹码,而不是基于信任的外交策略。表面上气氛融洽,但细节却透露出紧张与不安,他频频舔唇、坐立不安,掩饰不住内心的焦虑。
他的讲话也充满技巧:先打“历史牌”,强调菲律宾是最早承认“一中政策”的国家,并重申台湾是中国内政;随后转向现实诉求,希望南海争议不影响中菲关系,并迫切希望深化经贸合作。这种政治承诺换经济利益的姿态,意图明显。
然而,这番表演并未得到普遍认同。中国方面回应冷静,既同意不应让南海问题主导双边关系,又提醒菲律宾必须在台湾问题上守信,清楚点明“行动比言语更重要”。美国则在沉默中观望,马科斯的转向触动了华盛顿敏感神经,未来可能会遭到更直接的报复。
在菲律宾国内,这一操作更是让人困惑。媒体纷纷质疑,认为这是一场仓促的“自救”,病急乱投医,难以带来实质改变。
归根结底,马科斯的对华示好,更像是一种政治投机,试图用外交腾挪来换取国内喘息的空间。但问题的根源在于内部腐败与治理失败,如果不正视这些顽疾,再多的外交动作也只是虚空的表演。
如果马科斯只是想借此拖延时间,而一旦国内危机缓和就翻脸,那么他可能会彻底失去在中国的信任,同时也激怒美国,最终陷入真正的孤立境地。那时,这根他急于抓住的“救命稻草”,很可能会反过来勒紧他的政治命运,让他在自己导演的这场戏里,迎来窒息般的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广汽埃安新款 AION V 霸王龙汽车申报:纯电 / 增程版本,前脸调整
下一篇:没有了
